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旅游 > 乐游资讯 > 正文
全球观察:保护中“活化”农业文化遗产
2022-11-21 07:52:08 来源: 经济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刘 兴

前不久,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达62梯层,被称为“世界最大客家梯田”的江西上堡梯田,继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又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200多年来,当地人民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修建修缮坡地配水系统,发展粮食生产、防治水土流失,至今,江西上堡梯田仍是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做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是农业大国,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些仍延续至今,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如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等,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可以更好地挖掘传统农业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遗产地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繁荣。

活鱼还要水中看。将农业文化遗产记录下来,或将其标本放入博物馆,是重要的保护方式,但在现实中,农业文化遗产大多仍然以服务农业生产、维系生态平衡等鲜活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不能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双效统一,保护农业遗产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出的,要回到传统农业中去“寻找智慧”,这才是提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初衷。让农业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活”在未来,不仅要认识发现、重视关注,更要保护和传承好农业文化遗产,其核心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在保护中“活化”农业文化遗产,要充分发掘和继承农业文化遗产中对现代农业仍然具有应用价值的农业要素和知识体系,如保护与循环利用的生态观、价值观,优秀的生产技艺和管理知识等。在现代农业中注入传统农业的优良基因,嫁接信息化、智能化的大脑,发展更加环保、更加高效的可持续新型农业体系,可让先人创造的农业生产经验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得到弘扬。

在保护中“活化”农业文化遗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建立起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真正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产业功能和经济价值。如打造种植养殖产业链,强化加工增值链,增加农业旅游收入链,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演进、融合发展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保护中“活化”农业文化遗产,要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让保护利用与农村发展共荣共生。农业文化遗产有“身份”,还要提“身价”,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特色资源开发,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加快生态价值转换,助力乡村振兴。如江西崇义县通过“公益众筹增效益、保价收购生动力、民宿联盟惠集体、返聘务工稳就业、订单农业促增收”五大模式,解决梯田撂荒问题,探索把梯田大米等农产品卖出去、把游客引进来的农旅融合道路,真正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美丽中国的一道道风景线,更是滋养中国大地、百姓生息的金饭碗。我们期待更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活力,续写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hN_2110